关于THz,崔铁军院士等最新报告
第二届全国太赫兹通信技术论坛在上海圆满召开,大会聚焦“面向6G/B6G太赫兹通信技术与应用学术产业研讨”。
中国科学院崔铁军院士、中国科学院吴一戎院士、中国工程院张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尤肖虎院士、中国通信学会张延川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张文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刘盛纲院士、姚建铨院士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国工程院王江舟院士、美国布朗大学Daniel Mittleman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Kaushik Sengupta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会议。
崔铁军院士作了题为《信息超材料:系统-芯片-大模型》大会报告,详细探讨了信息超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太赫兹通信中的应用。他指出,信息超材料将传统的超材料技术与芯片、大模型相结合,为未来通信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者介绍了信息超材料从最初调控电磁波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静态设计,发展到利用数字编码实现实时动态调控的过程。他特别强调,可编程超材料能够实时调控电磁波与数字信息的相互作用,为太赫兹通信技术开辟了新的前沿领域。
王江舟院士作了题为《毫米波/太赫兹通感一体化研究》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未来6G将弥补5G不足,实现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应用于虚拟现实、全息通信和数字孪生等场景。王院士强调,6G需在频谱效率、能耗效率和延迟方面大幅提升,通感一体化将是其重要功能,应用于无人机、车联网和智慧工厂等领域。他提到,通信和感知技术的发展为通感一体化奠定基础,6G需要将两者集成优化。王院士总结道,通感一体化与毫米波太赫兹技术的结合将推动6G在垂直行业中的应用。
Daniel Mittleman教授以《Near-field Terahertz Networking》为题进行了大会报告,着重介绍了由于太赫兹通信电磁辐射近场特性对通信组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太赫兹电磁波易受到障碍物遮挡是当前通信组网的一大难题。为应对这一挑战,米特曼教授独创性地提出了利用近场波束特性的设计,如Airy光束等,以实现弯曲波束绕过障碍物。这一创新方法有望显著提升太赫兹通信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为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Kaushik Sengupta教授以《Terahertz-chip-scale Systems for Intelligent Sensing and 6G Communication: Can AI help?》为题,就人工智能技术在太赫兹通信与感知系统中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大会报告。Sengupta教授指出,太赫兹频段是未来6G通信的关键技术,但面临诸多技术难题。AI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优化太赫兹器件设计和提升信号处理效率,AI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他还分享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展示了AI在太赫兹通信与感知系统中的巨大潜力。Sengupta教授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太赫兹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为6G时代的到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以《太赫兹通信技术、标准与示范应用》为题,就太赫兹通信应用前景、技术进展基本情况、标准化进展与挑战这三方面进行了大会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太赫兹通信的广阔应用前景,随后详细讲解了当前技术的最新进展。陈教授还分析了标准化进程中的关键挑战,强调了制定统一标准对推动太赫兹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为与会者提供了全面的太赫兹通信技术现状与未来方向的洞察。
此外,本次论坛得到了华为、中兴、中国电信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作为国内乃至国际的通信巨头,与来自全国的其余多家企业一起展示了太赫兹通信模块、太赫兹通信集成电路等最新产品,以及他们在太赫兹领域的一些创新技术应用、太赫兹通信系统测试及解决方案等。在高频通信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分论坛,企业代表进一步分享了他们在太赫兹通感一体化系统、太赫兹无线通信应用、太赫兹芯片设计、光电太赫兹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的进展,与来自各高校研究所的参会代表就今后共同迎接挑战、深度合作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