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探讨攻克材料与器件难关
C114讯 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在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作为大会重要的平行论坛之一,"新材料与高频器件"论坛围绕6G新材料新技术、高频器件等关键话题开展了深度交流研讨。电子科技大学高新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科研院副院长、长江特聘教授张雅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俞文杰担任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IEEE Fellow崔铁军为论坛开场致辞。他指出,6G不仅是通信技术,而是一个技术集群,需要电子、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共同参与。通过本次论坛,将能够更好地推进更多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快6G的发展步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IEEE Fellow崔铁军
论坛第一位报告人是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CNRS和中央苏佩莱克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伦敦国王学院电信工程教授Marco Di Renzo。他在线上以"可配置的超表面"为主题,谈论了6G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的研究进展。让超表面材料降低复杂性、增强可靠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对于超表面材料的重构,面向未来的通感算融合等,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接下来是美国布朗大学教授Daniel Mittleman讲解"太赫兹无线通信在近场的应用"。高频段通信面临高信号传播损耗,带来了电磁辐射近场特性,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他提出了利用近场波束特性的设计思路,以实现弯曲波束绕过障碍物,直接连接信号发射器和接收器,提升太赫兹通信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这一创新思路引起了现场不少嘉宾的提问。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Daniel Mittleman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俞文杰分享了"面向射频应用的衬底材料"。集成电路制造涉及1000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离不开材料科学,6G发展所需的高频器件,对新材料带来了严峻挑战。上海微系统所正在研究SOI材料、POI材料、氮化镓材料、氮化铝材料等,并将材料基因组的研发范式与集成电路芯片相关的材料相结合,开发一系列新型材料,助推6G产业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俞文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龙分享了信息超表面在电磁感知与携能通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他认为,6G时代万物智联,能量为源,信息超表面具备低成本、低损耗、可编程、易部署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团队已经围绕电池感知和无线传能、能量波束的传输、携能通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探索了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解决无人机的续航难题,将对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以信息超表面为基础,可以融通感之眼、能量之源、信息之脉,为6G万物智联生态提供一种新范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龙
进入会议下半场,曼彻斯特大学教授、IEEE Fellow丁志国首先探讨了新型可重构天线系统:夹子天线的挑战与机遇"主题。无线网络要提供可靠、以用户为中心且低成本的连接,夹子天线的设计思路不在于减少信号衰减,而是设计低成本的可重构天线系统,在发射器、接收器之间创造IOS增强信号,并可根据用户所处位置部署,以及增加或减少天线,这将带来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和低成本。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IEEE Fellow丁志国
北京大学教授李廉林分享了"电磁超材料智能体若干思考"。超材料通过电控方式控制每一个结构单元,实现不同的功能,超材料智能体的使命是从超材料的角度与电磁空间进行交互,自主获取信息、做出判断、适应环境。团队为超材料赋予了感知、计算、通信,以及对抗外部攻击的能力,让超材料拥有了"AI大脑"。
北京大学教授李廉林
电子科技大学高新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科研院副院长、长江特聘教授张雅鑫报告了"太赫兹高性能超构射频芯片与波束赋形技术"。太赫兹通信系统中,射频前端芯片的地位非常重要,团队提出了"Meta chip"的概念,即超构射频芯片,并通过与AI算法融合,形成了多个类型的射频芯片。未来随着通感一体算法、波形设计突破,太赫兹通信还有更大空间。
电子科技大学高新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科研院副院长、长江特聘教授张雅鑫
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顾建忠分享了"5/6G移动终端小型化射频前端方案演进趋势",瞄准具体的终端应用。智能手机功能愈加丰富,需要射频器件变小、成本降低、性能增强,因而不同的射频器件使用不同的材料。他提到,2021年前,射频前端方案基本是高通、skyworks定义,近年来国内公司也逐渐参与,6G时代频段更多、更高,需要射频器件不断创新,满足终端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芯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顾建忠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飚兵分享了"Terahertz Intelligent metasurfac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rection-of-arrive estimation"。太赫兹短距通信,需要灵活的波束成形,传统相控阵天线已经遇到单元小区耦合等挑战,团队设计了高速高频的超材料,具备信号自适应和低功耗特征。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飚兵
中兴通讯高级工程师罗钧分享了该公司在高频无线接入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6G无线接入需要扩展到新的中频和高频频段,实现100Gbps的蜂窝容量和1Gbps的用户侧速度,太赫兹通信是重要发展方向。构建太赫兹通信系统面临复杂性、成本、功耗以及性能的挑战,中兴通讯开发了AI模型、新器件、波束技术和混合架构等,改进太赫兹通信系统。集成太赫兹的超表面自愈波束OAM,展示了很大应用潜力。
中兴通讯高级工程师罗钧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课题联合负责人张川。他介绍了实验室开发的面向移动通信基带信号处理的贝叶斯算法、芯片与工具链完整方案。6G的高性能特征使得系统和终端变得更加复杂,芯片和器件设计面临极大压力,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团队探索了统一算法、统一架构和流程的规整化,实现整体设计的自动寻优。目前,贝叶斯芯片1.0版本已经完成,2.0版本也在开发中。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课题联合负责人张川
6G发展需攻克多个材料与器件难关,涉及高频段通信材料、柔性电子材料、智能材料、新型人工电磁超材料和器件等方方面面,需要基础理论的突破,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创新。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为6G基础研究和思想碰撞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